2024年7月19日-20日,由湖南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四届湖南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家族遗传性肿瘤的新进展和规范化诊疗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湖南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女医师协会宫颈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张克强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成立四年以来,在中国抗癌协会、湖南省抗癌协会的部署和指导下,全体委员牢记协会宗旨:为肿瘤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服务;立足本省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我省家族遗传性肿瘤的临床防治、科研探索、科普推广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湖南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是多学科合作的专业委员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全国知名的妇科肿瘤专家、胃结直肠肿瘤专家、肿瘤生殖专家等就遗传性肿瘤的研究及进展进行讲座,也提出关注妇科肿瘤防治及女性健康的问题。本次会议设有10个专题讲座,并设置了与讲者面对面沟通提问环节,旨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展现高超学术水平。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兼顾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及前沿进展,充分体现学科进展,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讲解深入浅出,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唐郢教授提到支持治疗在抗肿瘤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支持治疗理念得到全面更新和广泛应用,逐步成为与手术、放疗和化疗并重的肿瘤基本治疗方法,从而整体上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升了基础医疗质量、提高了肿瘤治疗水平。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已逐渐提高对肿瘤相关营养不良、疼痛、恶心呕吐的管理,但仍然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临床实践中需要提高对癌痛规范化诊疗、化疗后恶心呕吐指南依从性的提高及面对CTIT的管理等新挑战。进一步推广和规范支持治疗,让中国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更高。
张红平教授首先分析了妇瘤化疗的常见毒性反应及危害,指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妇瘤化疗较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之一,会导致患者化疗方案调整及治疗效果,甚至降低妇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因此,需要管理妇瘤患者的CIN/FN。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修饰的长效PEG-rhG-CSF具有临床优势,相较短效G-CSF可以显著降低CIN/FN发生率,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受到国内外指南共识的推荐。 刘超霞教授首先提出四个问题,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重要性、三维近距离放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维近距离放疗的现实问题、如何高效按质完成近距离放疗?通过七个复杂的宫颈癌放疗病例,她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最后提到,对于常规的腔球三通道后装放疗或腔球+单/双侧插值针,靶区相对简单,第二次靶区在第一次靶区勾画的基础上,第四次在第三次基础上稍作修改,时间相对可缩短,减少时长。对于全阴道受侵犯患者,1+12通用模型比较实用且危及器官保护好。对于插植患者(无论是徒手还是3D打印),均建议每次严格靶区勾画并评价。后装治疗前的阴道冲洗,肠道准备,膀胱准备均很重要。近距离放疗的平方反比原理,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宫颈区域尽量不要用外照射来推量,留给近距离放疗OAR剂量空间。 尹如铁教授详细阐述了靶免药物及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指出MTB的目的是对于无标准治疗的患者进行基因指导下的分子诊疗。如何对分子发现进行分类并进行药物选择?基于分子改变潜在的临床疗效参照三种量表分类指导临床实践,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分子病理特征。罕见病理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特点。尹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罕见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子宫中肾管样腺癌IVb期并阴道、骨、肺转移,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全子宫双附切除术,术后进行了多线化疗+靶向+免疫+姑息性放疗+入组临床研究。最后,尹教授总结,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罕见妇科恶性肿瘤进行精准药物选择势在必行;MTB团队建设迫在眉睫;分子检测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是解析罕见肿瘤的金钥匙;生信报告的准确解读是实现精准化个体化药物选择的关键,新药研发是摧毁肿瘤的神枪手,如识的学习和认知是打破学科壁垒的利器。 吴令英教授首先阐述了目前新型靶向药物的治疗进展,抗体药物偶联物构成及特点,ADC类药物由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组成,兼具高度靶向性和高细胞毒性。降低最小有效剂量,增加肿瘤选择性。从临床研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妇科肿瘤领域ADC药物的研究进展,HER2 ADC是目前研究最多的ADC药物。HER2 ADC、FRa ADC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FRa ADC索米妥昔单抗在FRa阳性PROC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分享了一例晚期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二线治疗后铂耐药复发患者,使用索米妥昔单抗后疾病控制稳定。TROP2 ADC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ADC药物面临的挑战、常见的不良反应、耐药机制。她希望临床医生深入了解ADC药物的分子特征和机制特点,并在ADC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用药,加强对不良反应的有效管理。
安菊生教授首先讲解了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析了几个大型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以及数据总结。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技术,包括近距离放疗及盆腔外照射。VBT的开始时间(残端愈合即开始,术后6-8周,不超过术后12周)、施源器的选择、照射范围及处方剂量。外照射靶区及处方剂量,对于可见的淋巴结病灶,考虑正常组织限量后,可考虑同时或序贯增量至60-65Gy。分子分型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不同分子分型中,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结局。分子分型指导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POLOm可以不进行辅助治疗。p53abn,放疗有显著获益,外照射首选。NSMP,放疗有显著获益,VBT首选。dMMR术后放疗有获益但不显著。
康玉教授首先阐述了Peutz-Jeghers综合征概述,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1年内出现黑斑,第一次肠套叠通常发生在6-18岁之间,20到70岁,患各种癌症风险逐渐升高,累积风险为85% 。99%的患者出现黑斑,色素沉着斑分布部位以口唇颊黏膜最多见。色素沉着斑出现年龄范围在0-35岁,中位年龄为2岁,76.51%在5岁之前就出现过黑斑(青春期和成年期可能会逐渐消失),100%的患者都存在消化道息肉,其中75%患者在成年前(<18岁)发现消化道息肉,近九成(87.69%)患者接受了消化道内镜手术治疗,近七成(66.92%)患者接受过开腹手术。PJS患者的宫颈疾病临床特点,漏诊误诊率高,病理演变过程不易识别。宫颈胃型腺癌的治疗原则,该病易发生转移且有女性生殖道同期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与肿瘤,对于早期患者,建议除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以外同时行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后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晚期行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最后分享了四个案例,根据临床特点,提出应对策略,遗传咨询贯穿整个PJS的妇科疾病诊治防全过中。
张红平教授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定义开始阐述,LACC是指宫颈肿瘤直径大于4cm,但无远处转移的宫颈癌,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IB3-IVA期,狭义指IB3-IIA2。并总结了LACC的特点及目前的治疗模式。LACC基于顺铂同步放化疗后的辅助化疗并未延长患者的PFS或OS。Henry2003研究显示,放疗后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没有明显的临床获益,但是建议对于肿瘤直径大于4cm的患者行子宫切除。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模式的探索。结合大型临床研究试验,张教授最后总结,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疗效差,复发率高,手术与放化疗疗效相似。宫颈腺癌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新辅助化疗、放疗后手术均未改善患者生存,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暂露头角。 丁培荣教授从免疫组化判读注意事项开始进行阐述,提出需谨慎对待有疑问的免疫组化结果。再从如何处理矛盾结果、深度解读报告、谨慎客观对待意义不明突变、慎重对待测序阴性的两个人群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dMMR家族史典型者不要简单归入Lynch-like。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重视家族风险管理、遗传咨询。注意免疫治疗对疾病表型产生的影响。林奇综合征免疫治疗中皮肤肿瘤风险上升,内脏肿瘤风险降低。遗传性肠癌综合征表型复杂,需综合考虑风险管理,筛查与明确突变类型是基础,遗传筛查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机会。以基因型及遗传规律为指导的表型筛查和风险管理。重视肠外的表型筛查和管理。 张克强教授从肿瘤治疗的发展历程开始阐述,回顾卵巢癌治疗发展史,手术是卵巢癌治疗的基石,以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标准方案。肿瘤治疗从手术、化疗逐渐走向精准治疗,针对不同通路,多种靶向药物应运而生。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已成为晚期卵巢癌的标准治疗。奥拉帕利证实能将PFS获益转化为OS获益,显著提高卵巢癌5年生存率。BRCA检测率有所提高。中国一线和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维持治疗的比例逐年提高。中国卵巢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强调了新诊断晚期卵巢癌肿瘤分子检测及一线维持治疗规范率,更加重视规范化诊疗。患者是治疗决策的重要环节,患者接受维持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长生存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医疗专业人员有必要进行干预,提高妇瘤患者口服抗癌药物依从性。
会议最后,张克强主任委员做会议总结,会议为大家带来学术的视听盛宴,并取得圆满成功,张克强教授代表全体委员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工作人员、企业、媒体和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以及为促进学会的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
|